你也许不知道,在距离地球20光年的地方,可能正有一颗星球,拥有温暖的阳光、蔚蓝的海洋,甚至,智慧生命正在仰望同一片星空。
这不是幻想,而是NASA在2020年通过开普勒任务与最新统计模型推算出的结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达3亿颗“类地行星”——也就是可能具备生命条件的“另一个地球”。
为什么说“类地行星”可能多达3亿颗?
这一数据来自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长达9年的观测成果。
从2009年到2018年,开普勒望远镜连续监测了超过53万颗恒星的光变现象,用的是一种叫做“凌日法”的技术。
简单来说:当一颗行星从它的母恒星前方经过时,会遮挡光线;这种极其微弱的亮度变化,可以揭示其大小、轨道周期、距离恒星的远近;
如果一颗行星位于“宜居带”——即距离适中、可能存在液态水,那就可能适合生命存在。
开普勒团队发现,在类太阳恒星中,大约有37%拥有至少一颗“类地宜居行星”。
把这个比例乘上银河系中大约1000亿颗恒星,再考虑恒星类型分布、观测盲区等因素,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估算:银河系中可能存在2亿~3亿颗具备潜在生命条件的类地行星。
这是一个保守估计。
最近的“另一个地球”,可能离我们只有20光年
2017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宣布发现一个距离我们约40光年的恒星系统:TRAPPIST-1。
它是一颗红矮星,周围环绕着7颗类地行星,其中3颗位于宜居带,可能存在液态水。
而2016年,科学家在比邻星——也就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发现了一颗行星:比邻星b。
它的质量与地球相近,距离母星适中,推测可能拥有大气层与液态水。
从地球到那里,只需4.2光年。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宜居,但这说明:类地行星,并不稀有;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学会“看见”。
而根据统计模型,距离我们20光年以内,可能存在数十颗类地行星,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比地球更适合生命演化。
有“地球”,就一定有“生命”吗?
不一定。
但统计学和进化论都告诉我们:生命不是奇迹,而是概率。
地球在形成后的5亿年内就出现了原始生命;在接下来的几十亿年中,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智慧生命,虽然经历了漫长进化,但也说明:
一旦条件合适,生命是“几率事件”,不是“神迹事件”。
如果银河系中真的有3亿颗“类地星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真的诞生了生命,那也是3万个可能的生命世界。
哪怕只有千分之一演化出智慧生命,那也是300个可能的文明。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我们为什么从未收到任何信号?
这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如果外星文明可能存在这么多,为什么我们从未见过他们?
可能他们技术太先进,用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交流;也可能他们早已经灭绝,或根本没有“发射意图”;
更可能的是,宇宙太大,信号太微弱,我们还听得太少、太慢、太短。
开普勒望远镜只观察了极小的一块天空;SETI监听的频段也只覆盖了电磁谱中极小的一部分。
正如科学家所说:“我们现在的探测工作,就像把茶杯伸进海里,舀了一瓢水,然后说‘海里没有鱼’。”
下一步,人类会做什么?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已于2021年12月发射升空,拥有前所未有的红外观测能力,可以分析遥远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检测是否存在氧气、甲烷、水蒸气等生物标志。
地面超大望远镜(ELT)计划将于2027年投入使用,具备直接成像潜力,或许能“拍下”另一个地球的轮廓。
突破星驰计划(Breakthrough Starshot)则准备发射微型探测器,以20%光速飞向比邻星,预计用20年抵达,用4年传回数据。
我们已经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在扎实地迈向真正的星际时代。
总结
当我们终于意识到,地球可能并不特别时,我们才真正开始理解“宇宙”的尺度,也更懂得珍惜这个蓝色星球的脆弱与奇迹。
3亿个“地球”,也许就在我们看不见的黑暗中发光。而我们,正走在去见它们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