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重磅新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关联:微塑料、超加工食品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密切联系。根据医学期刊《大脑医学》(Brain Medicine)周二(5月20日)发表的四篇系列论文,科学家们发现,我们日常摄入的大量超加工食品中含有显著的微塑料,而这些微塑料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们的大脑功能和情绪状态。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高糖高脂,更是微塑料的“温床”
长久以来,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如碳酸饮料、薯片和加工肉类,因其高糖、高饱和脂肪和高钠含量而备受诟病。此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频率摄入 UPFs 与更高的抑郁症、焦虑症及睡眠障碍风险存在关联。然而,最新的研究将这一担忧推向了新的维度。
渥太华大学精神病学住院医师、该系列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尼古拉斯·法比亚诺博士(Dr. Nicholas Fabiano)解释道:“我们正在看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汇集起来,这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在美国等国家,超加工食品现在已占到总能量摄入的 50% 以上,而这些食品中微塑料的浓度明显高于天然全食。最新发现表明,这些微粒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并以惊人的数量在大脑中积聚。”
专家指出,超加工食品之所以更容易受到微塑料污染,原因在于其包装材料、添加剂以及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鸡块中每克微塑料的含量是鸡胸肉的 30 倍。这意味着,加工越复杂的食品,其微塑料污染的风险可能越高。
惊人重叠:微塑料与 UPFs 共同的“致病路径”
迪肯大学高级研究员、该论文的合著者沃尔夫冈·马克思博士(Dr. Wolfgang Marx)认为:“这项假设尤其令人信服,因为我们在生物学机制上看到了惊人的重叠。超加工食品已被证实通过炎症、氧化应激、表观遗传学、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神经递质系统紊乱等途径,与不良心理健康相关。而微塑料似乎也通过惊人相似的途径发挥作用。”
这意味着,微塑料可能并非独立于超加工食品而对健康产生影响,而是与超加工食品中已知的有害成分共同作用,或通过类似的生物学机制,加剧对身心健康的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另一项研究带来了潜在的好消息:一种被称为**体外血浆分离术(extracorporeal apheresis)**的血液过滤技术,或有望从体内清除微塑料。这为未来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