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丁雪佳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高登峰
你可能每天都在接触这样一类物质——它们藏在塑料水杯、外卖餐盒、儿童玩具里,甚至存在于医院的输液管中。最新研究发现,这类名为邻苯二甲酸酯(尤其是其中的DEHP)的塑料增塑剂,正悄悄威胁心血管健康。研究发现,2018年全球约36.5万人的心脏病死亡可能与它有关。
这项由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团队完成的研究,分析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尿液样本与死亡数据。研究发现,在2018年55岁至64 岁的男性和女性中,因接触DEHP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球心脏病死亡总人数的10%以上。研究还发现,非洲、南亚和中东地区占近一半的这类死亡负担,印度以39677例死亡位居全球首位。研究认为,这些地区由于塑料工业快速发展但监管不足,人们通过空气、食物接触到的DEHP更多,血管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更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邻苯二甲酸酯究竟是什么,真的会严重威胁健康吗?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雪佳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指出,邻苯二甲酸酯是塑料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增塑剂,能削弱高分子间作用力,赋予材料柔韧性和耐用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洗护用品、医疗器具等产品中。
丁雪佳提到,邻苯二甲酸酯,尤其是其中的DEHP,确实存在健康隐患。它在常温下可挥发至空气中,遇油脂类食物或高温时迁移量相对较高。我国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DEHP迁移量设定了1.5mg/kg的限值(《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但儿童玩具等领域的标准仍有待完善。不过,丁雪佳强调:“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以及管控的加强,目前市场上采用含有DEHP的PVC水杯、餐具极少,绝大部分是用食品级的PP(聚丙烯)、PE(聚乙烯)材质代替,并且人体对邻苯二甲酸酯有一定耐受值,大家不必过度恐慌,但减少接触仍是有必要的。”
说到研究中邻苯二甲酸酯对心血管的威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介绍,邻苯二甲酸酯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多维度的。作为致炎物质,它会激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通道,使促炎因子水平升高。作为环境雌激素,它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脂代谢和血压调节,导致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它所伴随的微塑料颗粒会沉积在血管壁,触发慢性炎症并增加血栓风险。此前一些研究已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到微塑料颗粒。
高登峰表示,从临床层面看,对于长期接触塑料制品的人群,如塑料行业从业者,建议定期检测体内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并进行血管健康筛查;医疗领域可逐步推广替代材料,如用热塑性弹性体(TPE)替代PVC材质的输液管,能使DEHP迁移量大幅降低。
面对无处不在的塑料污染,两位专家建议人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降低邻苯二甲酸酯的摄入风险。
少用塑料容器。丁雪佳表示,避免用塑料容器加热高温或油脂类食物,优先选择玻璃、不锈钢餐具,这样可以从源头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
定期清理灰尘。这是因为灰尘中邻苯二甲酸酯浓度可达空气的数百倍。高登峰建议,用蜂蜡保鲜布、实木等替代部分塑料制品,及时更换老化的塑料制品,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和吸收。
多吃深色食物。高登峰建议,多摄入抗氧化物质,如新鲜的深色蔬菜和浆果,因为它们富含花青素等成分,可以对抗邻苯二甲酸酯引起的氧化损伤。
特殊人群尤其要注意。两位专家提到,对于孕妇和儿童等人群,应避免使用含邻苯二甲酸酯的化学用品,选择天然材质的日用品;孕妇要特别注意减少接触,降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儿童应避免过多接触塑料玩具和地板,尽量使用木制品、有机棉等天然材料的用品 。
两位特别提示,目前研究显示的是邻苯二甲酸酯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并非明确的因果关系。我们不必谈“塑”色变,过度担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改变,减少邻苯二甲酸酯的暴露,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