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头条

    让本地生活更美好

打开APP

警惕!每道工序都“加料” 这样吃是在毒自己

警惕!每道工序都“加料” 这样吃是在毒自己 微观国际 2025-05-18

你吃下肚的不只是食物,还可能包含从包装中“渗出来”的化学物质。

不只是化学添加物,包装过程都会释出毒素。

earth.com报道,根据《Nature Medicine》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中含有大量来自包装材料的合成化学物质,而这些潜藏的污染来源,正悄悄影响人类健康。超加工食品是指经过多道工序制成、添加大量人工成分(如色素、香料、乳化剂、防腐剂等)且与原始食材差异甚大的食品,例如洋芋片、热狗、速食面、冷冻微波食品、甜味麦片、瓶装奶茶等。

这份研究由非营利组织“食品包装论坛基金会”(Food Packaging Forum Foundation)主导,现代食品在运送、加工、包装与加热过程中,会接触到塑胶、金属与纸类等材料,这些“食品接触材料”(food contact materials)中的化学物质会在无形中转移到食物上。

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加料”。研究指出,食物从工厂到餐桌,会历经以下四个阶段,每一关都可能造成化学污染:

运输:食物被储存在内层有塑胶或合成涂层的容器中,化学物质可能渗入内容物。

加工:金属与塑胶制的机器与食物接触,使污染风险升高。

包装:看似无害的铝罐、塑胶盒与纸盒,其实都是合成物质可能进入食物的“传送带”。

加热:将塑胶包装的食品微波加热,更可能促进化学物质的释放,让污染物直达餐桌。

其中包括双酚类(Bisphenols)、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与全氟烷基物质(PFAS)等,这些合成物质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警惕!每道工序都“加料” 这样吃是在毒自己

报告称,超加工食品不仅含有人工香料与防腐剂,其包装与制程本身也是污染来源,“这些食品在生产过程的每一步几乎都会与合成材料接触,因此比天然食品更容易吸收化学物质与微塑胶。”

研究呼吁,现行法规明显落后时代,多数只针对已知污染物进行检测,对尚未识别出的潜在新型化学物质与微塑胶,缺乏监管与检验手段。

这份研究认为,包装的本意是“保护食物”,但如今却可能成为污染源头,因此呼吁全球政策制定者尽速推动更安全、可持续的食品包装改革。

研究总结表示:“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整合人类与地球健康的政策框架,不仅检测个别化学物质,更应全盘检视整体污染风险,使用现代化检验技术,守住食安防线。”

特别声明:本文及配图均为用户上传或者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平台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平台处理。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来源:https://info.51.ca/articles/1427014?wyacs=info-article-list
更多阅读


Like
Share
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