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头条

    让本地生活更美好

打开APP

第一批80后进入更年期,社会准备好了吗?

第一批80后进入更年期,社会准备好了吗? 微观国际 2025-05-20

从去年开始,我的两个80后女性朋友先后告诉我,她们怀疑自己快到更年期了。这让我想起网上曾流传过的一个tag # 第一批80后已经绝经了。乍看耸动的标题党,此刻却第一次觉得,它并不夸张,甚至真实得可怕。

一位朋友一边开玩笑自嘲“快更了”,一边频繁地跑医院做各种检查。我能感受到,她是真的有点慌了。不只是身体变化的突袭,也不只是“正在变老”的恐惧,而是一种说不清的混合感受——失控、困惑、羞耻、焦虑,还有一种被慢慢推离世界中心的预感。

看着她们的变化,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妈妈。她的更年期,正好是在我离开家上大学的那几年。她从来没有跟我讲过那段时期的身体或情绪变化。我努力回想,只能抓住一些只言片语。而现在再想追问,也已经太晚了。我忍不住问自己:她为什么从没告诉我?但转念又想——我不是也没问吗?

更年期是世界上半数人口必经的人生阶段和生理状态,是女性生命中长达三分之一的生理转折。但它到底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女性又要面对些什么?没有亲历过的人,几乎一无所知——就像生孩子一样,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过程有多狼狈。

女人好像总是在受苦。月经带来的不便和羞耻会陪伴大部分女性前半生。而后,伴随着月经的消失,羞耻并不会结束;不来月经的女性,也并不会痛痛快快地生活,而是会有新的症状,新的痛苦。而大部分时候,女性不仅总是独自面对,独自忍耐,还要承受误解和污名。

原来这些也是更年期

朋友乐姐今年44岁。这半年来因为髂骶关节痛频繁出入医院,她怀疑过新冠后遗症,怀疑过腰椎间盘突出,拍了片子,却没看出任何毛病。她定期抽血检查激素水平,也没有任何异常。

这一年来她觉得自己皱纹变多了,皮肤变松,头发也容易断。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每次我们一起滑板时,她总是会反复确认是不是太热了,说自己身体里像有一团火在烧,燥得受不了。

通过医生和社交平台的知识普及,她才终于意识到,这些症状都指向同一个答案——更年期。

乐姐的经历让我回想起我妈。妈妈从未主动向我提及自己进入更年期了,也从未跟我交流过她身体和情绪的变化。我甚至不知道她是哪一年不再来月经的,只能从过往的蛛丝马迹慢慢找到线索:

几年前我因为焦虑失眠,妈妈为了安慰我,分享了她的“经验”——她以前睡不着的时候,会在半夜两点出门,在小区里一直走,走到累了才回家睡觉。我当时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失眠,而现在才明白,那其实是更年期的典型症状之一。

再往前,有一年我们一起去游泳,洗澡时她指着腰上的肉和鼓鼓的小肚子对我说:“你看,我这儿怎么都减不下去了。”我说我也有,她说:“那不一样,我这肉松,年纪大了,锻炼也没用。”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我小时候,妈妈的身材苗条纤细,现在虽然还是瘦的,但肚子明显大了。那次回家后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因为更年期后的激素变化。每个女性都会经历这样的身体转变——如果你留意,会发现中老年女性的大码女装,往往宽在腰围。

我当时问她,你还来月经吗?她说,早不来了。我回答,那很爽啊。可是妈妈没接话,她沉默了。那时候的我,还以为不来月经的日子会潇洒快活。但现在我才发现,不来月经这件事一点也不爽。

第一批80后进入更年期,社会准备好了吗?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更年期总是和绝经联系在一起,但实际情况是,月经结束是最后发生的症状之一。月经不是一瞬间消失的,不是像水龙头一样,关紧就不会再出水,而是断断续续。每当一个女性认为自己彻底停经时,血又会缓缓淌出。这段时期被称为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一般从40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更年期。而当一个女性在一年内没有任何月经来潮,就是进入了更年期。更年期通常发生在45岁到55岁之间,多数女性在49-52岁之间进入更年期。而让我惊讶的是,提前绝经其实并不罕见:每100位女性里,就有1位会在40岁之前绝经。

美国健康专栏作家珍西·唐恩在《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一书中列出了围绝经期和更年期的34种常见症状。其中远不止潮热、盗汗和月经紊乱这几样,还有情绪波动、乳房酸痛、头痛、阴道干涩、口腔灼热、手脚刺痛、牙龈疾病、极度疲劳、腹胀、关节疼痛、抑郁、脑雾、脱发、体重增加……甚至还有一种叫“蚁走感”的症状,就像身上有蚂蚁在爬。

这些症状看起来杂乱无章,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而雌激素,并不是“只影响月经”的激素。它和女性的身体几乎所有系统都有关:生殖、骨骼、心血管、认知功能、情绪调节、甚至皮肤和黏膜的状态。雌激素一旦下降,女性更容易骨折、健忘、心悸,也更容易沮丧、失眠,甚至连声音都会变——沙哑、低沉、高音唱不上去,这叫“绝经后声带综合征”。

我常常在一些中年女歌手的演唱会评论里看到类似的评价:她唱得不如年轻时好听了,是不是没有努力训练,导致发声技巧退步了?但也许她们什么都没少做,只是单纯地,老了。衰老并不是放弃训练的结果,而是一场难以逆转的身体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雌激素的流失。

问题在于,这些激素变化带来的症状在现实中常常被误解,甚至被忽视。即便在医院也很常见:失眠被说是“你太焦虑了”;情绪波动被当作抑郁症;尿频尿失禁被视为“生过孩子就这样”。真正的根源,从未被认真追问。

不止一个女性朋友跟我说过,她们的母亲曾因为更年期相关的身体不适去医院求助,却被草率归类为“心理问题”。症状被看见了,人却没被看见。

另一位怀疑自己进入围绝经期的80后朋友月姐,则开始主动查阅书籍、资料,希望能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身份转变提前准备。有一天她向我坦言,即便自己坚持不婚主义,也不要小孩,还是会觉得有些焦虑,因为绝经意味着生育期的结束。但这种焦虑并不代表想要生育:“以前不生,是一种选择;现在,是没得选了。你还是会有一些慌张的。”

人对身体的选择权与掌控权在悄悄消失,心理上也需要重新定义自己。

尽管现在的医疗手段比过去更进步,女性的表达也比上一代更开放、更主动,但不管是我的妈妈,还是我的朋友,她们的共同处境是:几乎都只能一个人在不被理解的环境里,摸索着、试探着,与自己不断变化的身体和情绪相

为何女性总是独自、沉默地面对更年期?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翻开一本关于更年期的书时,竟然感到了一种羞耻。封面上“更年期”三个字实在太大了,我下意识地遮住它,担心被路过的顾客误以为我年纪轻轻就已经进入更年期。

我一边藏掖着封面,一边在心里谴责了自己八百次:你自己不是个女的吗?都会有这一天,你怎么这样?

这种羞耻感,并不是毫无来由。从小到大,我早已被训练着以轻蔑的语气谈论“更年期”。小时候,家里一有风吹草动,我就会和父亲一起,用“她更年期了”来揶揄发火的母亲;在学校里,同学们也会拿它形容那些看不顺眼的女老师。

一句句随口的玩笑,藏着时代更迭里对更年期女性不变的偏见和嘲笑。

19世纪的欧洲医学曾将更年期归类为“子宫疾病”,并声称停经后的女性容易陷入“歇斯底里”——这个词的词源“Hysteria”,正是来自希腊语中的“子宫”。这种将女性病理化的观念延续至今,人们一提到更年期,脑海中浮现的仍是“情绪失控”“非理性”这些贬义词。

在流行文化中,更年期也几乎没有正面的叙述空间。影视作品里,暴躁、烦躁、失控的中年女性形象常常被作为笑点或反面角色出现。我尝试打开音乐软件,在搜索栏里输入“更年期”二字查看歌词内容,结果几乎全是负面描写、刻板印象甚至赤裸裸的辱骂,多数来自男性说唱歌手的作品:

“更年期伦敦铁桥垮下来/是灭绝师太”——MC Hotdog热狗《梦幻照相机》

“进入更年期有太多无名火得灭/就像隔了夜的sh!t~留了不少货得泄”——《GYEAH Freestyle》

几乎每一次公共语境中对“更年期”的提及,都难以摆脱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与健康歧视。更年期成了一种轻蔑的判断与社会标签——仿佛一旦“进入更年期”,女性就等于情绪不稳定、不再有性吸引力、丧失了价值。她们的情绪波动,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为个性缺陷,而非生理和心理变动的自然反应。她们的意见和不满,则被看作是不讲理的表现,而非需要倾听的声音。

但事实上,很多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恰恰正是人生阅历最丰富和社会资源最充足的阶段。对她们的污名化,也是对她们既有话语权的一种剥夺和削弱。

第一批80后进入更年期,社会准备好了吗?

美剧《大小谎言》

即使在打着“女性力量”旗号的综艺中,更年期依旧是被消音的存在。

每次看到“浪姐”这类节目里,妆容精致、身材纤细的女明星高喊“姐姐归来”,我都会出神地想:她们也会有更年期的症状吗?她们也会因为失眠、心悸、漏尿、潮热而影响状态和工作吗?为了维持一个“正常”的女性形象,她们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又花费了多少金钱?

如果只有光鲜、苗条和事业回春,才是成熟女性应该有的结局,那么这些打着“女性力量”名号的表达,不过也是另一种慕强。

她们是公众人物,却没有一个人提起过这些真实的身体状态。这些节目只想告诉观众,姐姐有多美、多强,却从不愿意说,每个女性的一生中,都可能会有一个阶段,无助又狼狈。

职场对精英女性的更年期议题也一样是回避的。我曾经看过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女性领导力联盟”的宣传材料。在这份材料里,有女性如何在工作上管理团队、如何平衡家庭(女领导也无可避免要平衡家庭)、怎么缓解抑郁情绪,但是没有女性如何渡过更年期,也没有职场对更年期的系统性支持。

实际上,当一个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时,往往要身负人生中最多的责任:年迈的父母、青春期的孩子、无尽的家务……而如果她还在职场,很可能也正处在事业的关键阶段。但如今的职场环境,却让无数女性因一次情绪波动或状态下滑,便陷入被边缘化的危机。

不是每一个“姐姐”都需要强大到无懈可击,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能接住女性真实状态的社会。

忍耐不是渡过更年期的方法

去年,月姐因焦虑和运动量过大,出现了早更症状。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开示使用激素调节一些内分泌问题,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她非常推荐女性主动了解激素治疗:“不然可能要痛苦十几年。在国外,补充激素早已是常规选择。只要适当,整个更年期都会轻松很多。”

事实上,国际绝经学会(IMS)早已明确指出,激素替代疗法(HRT)是缓解中重度更年期症状的一线方案。在专业评估下,其风险远低于大众的刻板认知。然而,中国女性对HRT的接受度极低,使用率不足1%。

此外,绝经后依然可以补充雌激素,甚至有些外国女性七八十岁还在使用。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妈妈。但她直接拒绝,说自己现在没事了,不用我操心。

我有些沮丧,但也很理解,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服用激素这件事意味着“是药三分毒”,导致不少女性要么忍,要么扛,要么“顺其自然”。

当然,药物治疗不是唯一办法,改变生活方式也一样会缓解改善更年期体验。比如,戒烟、运动、改变饮食习惯、冥想等等。

妈妈选择了运动,她每周下水三次。我一直觉得我游泳游得够好够快了,但跟妈妈一起游过泳才知道她比我快很多。而游泳也是在我上了大学之后她才学的,蝶仰蛙自,她每种都会。

乐姐也同样选择了运动。她曾对我说:“中医建议我接受自然,不该用激素。”而西医则劝她放弃极限运动,说她钙质流失严重,容易骨折。“医生说这样下去,年纪大了会很惨。”她一边讲,一边撇嘴:“去他妈的,人也不能不吃不喝,等死吧。”

她说自己常跟老公抱怨这儿疼那儿痒,但一上滑雪板、踩上滑板,哪儿都不疼了,那才是她真正快乐的时刻。说这些时,我们正在狂踩油门,奔向去滑板场的路上。

第一批80后进入更年期,社会准备好了吗?

电影《滑板厨房》

但个体的自救,不该成为唯一的出路。女性渡过更年期,更需要的是公共支持。

2019年起,英国公共卫生署开始推动职场更年期支持政策:将更年期内容纳入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帮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匿名心理咨询、健康建议、灵活工时安排等支持服务。一些企业为管理层开展“更年期认知”培训,以降低对女性中年员工的职场偏见。

2022年,澳洲政府拨款4000多万美元,用于建立更年期专家网络和服务中心,开展针对医生和雇主的教育活动。

在日本,一些公司为女性员工提供更年期健康培训、匿名咨询,甚至设有通风良好的“降温休息间”。

更年期不该成为女性生命中的沉默阶段。它不只是一种个人经验,也是公共议题。

当我因为朋友的症状开始查资料时也发现,国内并非没有更年期科普,只是太少、太隐秘。比如,播客《万象更新》曾专门谈论更年期;李静制作了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几乎是唯一一个把更年期掰开揉碎、敞开讲述的女性公众人物。

正如李静所说,我们的子宫,从“被物化的生育机器”,变成了“需要藏起来的故障器官”。从来月经到怀孕再到绝经,女性总是被告知“忍一忍吧”,但忍耐绝对不是渡过更年期的方法。女性的情绪和痛苦从未被正视,就像小红书上的一个评论说的,“少女的愤怒被观赏,中年女性的痛苦被嘲笑,老年女性的痛苦被忽视。”

所以,讲出来。先讲给闺蜜听,也讲给伴侣、孩子、同事听。讲普通人的故事,而不是精英的故事。讲那些真实的、更年期的人生,而不是修饰过的“回春神话”。

因为一旦我们选择沉默,就等于把定义更年期的权力,交还给他人。

很多科普资料称,更年期是“第二个青春期”。月姐对此有更直接的感受:过去,雌激素让女性更有耐心、包容心、同理心;而当雌激素下降,雄性激素的作用浮现,女性会慢慢向两性之间靠拢,对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可能会变得更果断、更有野心。

“虽然从身体机能上看,更年期绝对比不上青春期,但是我忽然就觉得,无所顾忌了。”

特别声明:本文及配图均为用户上传或者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平台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平台处理。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来源:https://info.51.ca/articles/1427749?wyacs=info-article-list
更多阅读


Like
Share
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