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与中国达成暂时贸易休战的背景下,北京迅速展开一系列外交行动,一方面撬动美国的“后花园”中南美洲,同时积极跟欧洲的丹麦建立关系,丹麦最近在格陵兰岛主权问题上跟美国闹得相当不愉快。
深化与拉丁美洲的战略合作
5月13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33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参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宣布,将向该地区提供近100亿美元的新贷款,并为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和乌拉圭等五国公民提供为期一年的免签待遇。
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期间,与习近平共同签署了20项双边协议,涵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等领域,并宣布吸引了约48亿美元的中国投资。 此外,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也表示,计划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中国试图从丹麦打开改善中欧关系缺口
在欧洲方面,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与丹麦的双边关系。5月17日至20日,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两国建交75周年的重要时刻。 习近平主席日前也致信中国丹麦商会,鼓励双方企业加强合作,深化中丹、中欧友好关系。
这些外交活动被解读为中国在美国与丹麦因格陵兰岛问题关系紧张之际,寻求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的影响力。
丹麦关注中国和香港人权问题
然而,丹麦并非一个立场温和的欧洲国家。在过去几年,丹麦对中国在新疆、香港等地的人权问题持续表达批评,2022年甚至加入外交抵制北京冬奥行列。丹麦国会也曾通过声明谴责香港国安法,并协助流亡港人许智峯离港,激怒北京。目前未确定丹麦首相访华会否提到这些问题。
中国近期的外交行动,无论是在拉丁美洲还是欧洲,均显示出其在应对美国地缘政治挑战方面的积极姿态。通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合作,中国试图构建一个多边、多极的国际秩序,减少对美国主导体系的依赖。
中国丹麦商会主席李曦萌接受新华社访问 (新华社影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