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头条

    让本地生活更美好

打开APP

白烟与钟声——良十四世的改革与挑战

白烟与钟声——良十四世的改革与挑战 美国头条 2025-05-11

5月8日,美国籍枢机罗伯特·普雷沃斯特被选为罗马天主教会新任教宗,封号为良十四世。华裔德籍汉学家吕恒君从德国天主教会启动的改革进程“共议之路”与《梵中主教任命临时协议》两个敏感议题出发,分析良十四世即将面对的核心挑战。

2025年5月8日,在德国柏林首次将纳粹政权战败纪念日设为公共假期的“解放日”,当象征二战废墟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钟声回荡十五分钟之际,远在梵蒂冈的烟囱也冉冉升起白烟,宣告一位新教宗的诞生。

“愿你们平安!”——这是良十四世(Papst Leo XIV.)在圣伯多禄大教堂阳台上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句问候语。而此时的柏林,正沉浸在对战争终结与和平愿景的沉思之中。这一瞬间,两个遥远城市的时空意象奇迹般交汇——正如柏林总主教科赫博士(Bischof Dr. Heiner Koch)所言:结束战争、实现真正和平的渴望,使柏林与新教宗及整个罗马公教世界格外相连;而这种和平呼吁,既具有精神意涵,亦不乏政治意义。

身处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现场的笔者亦尤深感:这是一个象征意味极其浓厚的历史时刻——此次秘密会议的最大争议焦点,正是在于如何继承教宗方济各(Papst Franziskus)的改革遗产。从梵蒂冈各方媒体的报道来看,尽管受访信众几乎一致期待新教宗将方济各的改革路线推向更远,教廷内部却更倾向于选择一位在方济各、本笃十六世(Papst Benedikt XVI.)与若望·保禄二世(Papst Johannes Paul II.)之间寻求平衡的“调和者”。

假若新教宗完全偏向保守路线,不仅德国天主教界寄予厚望的“共议之路”(Der Synodale Weg)改革进程可能受阻,《梵中协议》等关键时代议题亦或将陷入停滞。然而,良十四世的迅速当选,以及其独特的身份与经历,却向外界传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信号:这位出身自由开放的北美、曾在南美秘鲁牧养弱势群体、同时深谙罗马教廷运作机制的奥古斯丁会士(Augustiner),或有望成为继承、稳定与对话的桥梁人物。

笔者将聚焦于两大极富争议的敏感议题——即“共议之路”与《梵中协议》,初步分析良十四世即将面对的核心挑战。

梵德议题:“共议之路”(Der Synodale Weg)

在其首次讲话中,良十四世教宗呼吁教会成为一个“在路上的共议性教会”(synodale Kirche auf dem Weg),一个“亲近所有受苦者的教会”。在德国语境中,这一表述不免令人联想到德国天主教会自2019年启动的改革进程“共议之路”——这是德国教会在声势浩大的性侵丑闻发酵之后,为重建信任而推动的结构性变革尝试。

白烟与钟声——良十四世的改革与挑战

罗马天主教会5月8日选出美国籍枢机罗伯特·普雷沃斯特为新教宗,封号为良十四世

该进程由德国主教团(Deutsche Bischofskonferenz, DBK)与平信徒组织“德国天主教徒中央委员会”(Zentralkomitee der deutschen Katholiken, ZdK)共同主持,围绕教会权威、女性角色、性伦理与神职生活等四大核心议题展开对话,并强调透明、共决与责任机制。在全球教会内部因路线分歧而张力日增的当下,德国的“共议”实验既被视为改革先锋,也被某些保守派视为“过于激进”。

譬如,教会权力的去中心化、女性是否能被祝圣为神职人员、同性伴侣的祝福问题、以及司铎独身制度等议题,均对传统教义构成挑战。一方面,德国教会尤其是地方各教会满怀期待,另一方面,罗马教廷对此始终保持“审慎而警惕”的立场,担心此类改革将损及教会一致性与普世性,甚至诱发分裂风险。

尽管截至2023年11月,德国“共议委员会”(Synodaler Ausschuss)已作为长期改革机制正式成立,但方济各教宗在回函四位退出“共议之路”的德国女性神学家时,再度表达其“深切担忧”。随后,一封以国务卿帕罗林枢机(Pietro Parolin)、教育部部长、主教部部长共同署名的梵蒂冈信件,则直接要求废止该委员会章程。而彼时的主教部部长——普雷沃斯特枢机(Kardinal Robert Francis Prevost)——正是今日之新任教宗良十四世。

因此,尽管良十四世首次讲话中的“共议性”被广泛视为对深化改革的支持,德国主教团主席贝辛格主教(Georg Bätzing)亦深感振奋,并相信“‘共议性’将构成教会的未来图景”;但自教宗选举会议返回、同样难掩兴奋之情的马克思枢机(Reinhard Marx),则向媒体强调:一方面德国天主教界或可感受些许安慰,但另一方面,德国教会永远属于罗马公教,并非一个地方性或民族性的“德意志”教会。

显而易见:作为教会法博士、尤其是当今罗马教廷最高权威,良十四世未来的态度似乎亦难以完全背离传统教义。然而,由于其对“共议之路”已有深度了解(其亦参与过罗马教廷与德国代表们的座谈),并在讲话中强调“倾听”、“对话”与“陪伴”的姿态,这意味着:其或可缓和梵德之间潜在的紧张关系,为德国教会争取“在忠诚中推进改革”的操作空间。

《梵中协议》:沉默与检视

如果说德国的“共议之路”代表教会内部结构改革的神经末梢,那么,与中国的主教任命协议(即《梵中主教任命临时协议》),则无疑是罗马教廷在地缘政治上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其同样涉及基督宗教的在地化问题,同样亦将成为良十四世教宗姿态与方略的重要试金石。

自2018年《梵中协议》首次签署以来,尽管其目标是确立中国主教任命的机制性共识,但由于协议内容从未公开、实践之中屡现争议,外界始终质疑该协议的公正性与实效性。据现有信息,中国政府亦可推荐人选,教宗则保留“最终批准权”。但现实之中却发生过数起未经教宗批准的任命事件,这令教廷不得不公开抗议,从而强化了反对者对协议“不对等性”的批评。

更为复杂的是,该协议常被外界质疑沦为损害地下教会与信仰自由的工具——尽管笔者认为,外界亦需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语境与制度性困境(参见客座评论《教宗方济各的“慈悲外交”与中国遗产》)——因此,新任教宗良十四世的态度将尤为关键。目前对观察者而言,一个不可忽略的重点在于:其作为前任主教部部长,理应深度参与过全球主教人选与任命事务,因此,其对中国教会的制度性难题应是了然于心。

而从个人履历来看:其出身于美国自由社会,却长期在秘鲁贫困群体之中传教与服务;并且是历史上首位来自以“服从、共生、谦卑”为核心的奥古斯丁修会教宗——这一切或可预示:良十四世同时具备结构性与牧灵性的双重眼光——这亦或使他善于体会地下教会所承受的信仰与政治体制的张力,亦能理解中国“宗教自由”问题的现实复杂性。

因此,良十四世不太可能贸然终止《梵中协议》,而令中国教会再度陷入“孤岛”困境。其更有可能推动协议的机制性细化,并强化透明度与共识性,以保障教宗真正具有“最终决定权”——这不仅是对方济各“慈悲外交”与中国遗产的继承,亦呼应本笃十六世的福传远见:即“第三个千年将在广阔且充满生机的亚洲收割信仰的庄稼”。

结语:“在路上的教会”

综上所述:无论是面对德国的“共议之路”,或是对中国的敏感协议,良十四世教宗都将面临高度复杂与多方拉扯的教会挑战。然而,他的人格背景、教会经验与修会传统,或使他具备一定潜质而成为“桥梁人物”——即在传统与改革、普世与地方之间,寻求共识与缓解张力。

若其真能践行在圣伯多禄大殿阳台上的庄重承诺——引领一个“在路上的教会”,一个与人同行、倾听苦难、传播爱德、永不失去和平愿景的教会——那么,他或将被铭记为继方济各教宗之后,既守护正统、又勇于前行的伟大继任者。

正如柏林纪念教堂的钟声与梵蒂冈升起的白烟彼此呼应——一个为记忆与沉思所鸣,一个为希望与承诺而升——良十四世教宗的任期,或许也将在这钟声与白烟之间,开启一段属于和平、改革与福传的共同旅程。

特别声明:本文及配图均为用户上传或者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平台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平台处理。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来源:https://news.creaders.net/world/2025/05/11/2867124.html
更多阅读


Like
Share
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