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吴宓1918-1921年在哈佛大学的求学经历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他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比较文学研究基础。《吴宓师友书札》带我们回到了百年前的哈佛校园。
一、转学哈佛
1918年8月16日
亲爱的先生:
我已收到了您对高级学位的入学申请,并已就您在弗吉尼亚大学的学习纪录致信该校。然而,本校招生委员会还需要一份您在清华学校学习纪录的正式文件。您是否可以提供一份关于您所学科目,在每个科目上的学习时间,以及所取得成绩的声明?
您真诚的,
J.G.哈特
1918年9月19日
亲爱的先生:
我非常高兴地通知您,您已经被录取为暂不定(年)级的学生。
请仔细阅读随信附上的信息通告。保证书填好后,应交到财务部门;并按指示填写提交其他表格。您应该在新学年的第一天(1918年9月23日,星期一),向注册工作人员出示信中的卡片。
您真诚的,
J.G.哈特
按:1918年9月,吴宓凭证件及在弗吉尼亚大学第一学年的成绩单免考转入哈佛大学本科。哈佛大学的J.G.哈特在同年8—9月协助吴宓顺利入学哈佛。
吴宓赴美留学时所持护照
吴宓1920年在哈佛大学留影,摄于波士顿
二、师出名门
1918年11月14日
我亲爱的吴先生:
您需要在12月5日(星期四)或之前,向选修课委员会秘书提交您大学学习的整个计划。现附上一份填写计划的表格,与一份关于选修课的学院规则,以及一些我认为会对您有用的说明和建议。您应该立即去面见您的指导老师白璧德教授,并立即制订一个计划。如果您没能按时提交计划,您将被处以五美元的罚款。除非取得选修课委员会许可,否则该计划在12月5日之后不得更改。
您真诚的,
Y.H. 查斯
秘书
按:依据哈佛的校规,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必须有一位学习导师。学生每学期的选修课,须经过学习导师审查、批准,然后签字送教务处存档,方为有效。经梅光迪引见,白璧德先生成为吴宓的导师。
1919年4月12日
亲爱的吴:
法文系的欧文·白璧德教授将在我们下一次俱乐部集会上演讲《佛教及其对现代中国的意义》,时间定于4月19日(星期六)晚7:30,地点为南柯厅的公共活动室。白璧德教授,也许正如你知道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之一;此外,佛教虽然是他兼修的次要领域,但作为一位有造诣的梵文学者,他为东方最伟大宗教的更深入了解和更完整、更感同身受的诠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即将举行的演讲中,他将对佛教原本教理提出与我们在中国所持观点完全不同的看法,并敦促我们在复兴国家中必须追随如佛陀本是的大开悟者。
我确信,我不需要敦促你出席这次由一位如此卓越的学者和文学家所做的精彩演讲。佛教作为我们国家的宗教之一,关系到我们所有的人。而在这些过渡时期特有的精神迷茫和堕落的日子里,我觉得,在我国,似乎没有比对我们过去的信仰和文化的重新审视,我几乎想说,重新确认,更必要和更有价值了。预计白璧德教授将与佛教比较探讨中国的另外两个哲学体系,即他所研究过的儒教和道教。我希望你不仅自己来,而且邀请你在大波士顿和附近其他研究机构的中国同学来聆听演讲。
您极为诚挚的,
梅光迪
按:白璧德为哈佛大学法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教授。白璧德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都抱有浓厚兴趣,并广泛阅读与中国有关的书籍,且将孔子与古希腊圣哲、佛陀和耶稣相提并论。吴宓与梅光迪在哈佛期间,经常去听白璧德的讲座,而吴宓在哈佛的第一个学年中就读完了白璧德的全部著作。
白璧德 (Irving Babbitt, 1865-1933)
哈佛大学西华堂(Sever Hall),白璧德先生讲学处
梅光迪(1890—1945)
三、入乡随俗
1919年5月7日
亲爱的吴先生:
我想让您参加今年6月20日至30日将在马萨诸塞州的诺斯菲尔德所举行的校际夏季会议。正如您可能了解的一样,诺斯菲尔德的此次会议为娱乐和国际友谊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随信附上的资料说明了会议的性质,但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请到布鲁克斯之家与蒂贝茨先生或我本人讨论。
我们邀请您作为外国学生友好关系委员会的嘉宾参加会议,前提是您计划参与10天。如果您能把随信附去的说明您能够出席大会的明信片及时寄回给我,我们将高兴地为您办理注册。
我们正在组建一个大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哈佛代表团。我可以向您保证,这次旅行将会非常愉快,并且在期末考试之后为你提供您所需的假期。
希望您能接受这个邀请。
您诚挚的,
T.W.奥尔波特
哈佛大学菲利普斯布鲁克斯之家
按:1919年初,从欧州游学的陈寅恪来到哈佛,经由其表弟俞大维认识了先前到此地的吴宓,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成为终生挚友。陈寅恪与梅光迪为复旦同学,加之曾与吴宓合租宿舍而住的汤用彤,当时在哈佛最有影响的几人相遇。陈寅恪、吴宓、汤用彤还被誉为"哈佛三杰”,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美谈。吴宓一生都十分推崇陈寅恪,认为合中西各种学问统而论之,陈寅恪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1919年8月18日,吴宓在日记中写道:“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到此不及半载,而新购之书籍,已充橱盈笥,得数百卷。陈君及梅君,皆屡劝宓购书。” 三杰常常在哈佛的查里斯河畔散步聊天。吴宓在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每晚饭后,散步河畔。桥上电灯罗列,灿若明星,水光荡漾,浮艇往来……而岸上汽车络绎,首尾衔接,如游龙蜿蜒,景至可乐。”
陈寅恪学生时代留影
汤用彤在哈佛大学留影
吴宓在哈佛时与学友交游,后排中立者为吴宓
1919年7月8日
亲爱的先生:
在白璧德教授的建议下,我写信给您,请问您明天能否到米克大街17号出版大厦22室与昆比会面,商讨把一个英文标题译为中文的事宜。这个标题关涉我们将报道的关于拟筹125,000美元的基金在哈佛大学设立中文讲座之事。
您很诚挚的,
讷伯·C.马特卡夫
按:《波士顿晚报》请吴宓依照F.W.Cuburn君所撰长文的标题直译为《孔子再生于哈佛》(“Confucius to Live Again at Harvard”),并要他以硕大汉字书写,刊于此文篇首。该文1919年7月12日发表。
吴宓在哈佛时的成绩单
四、惜别与奖掖
1921年6月30日
亲爱的吴先生:
我从您6月24日写给我妻子的信中得知,在您回国前,我可能无法再次与您会晤。我于6月22日离开康桥来到此间,正计划7月10日左右回康桥,并设想那时与您见面。这已是不可能了,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不过至少可以欣慰的是,知道您已获得随我学习的正规课程的硕士学位。我确信您之得到学位是由于您总的成绩。
对我来说,有您这样一位学生,我感到极其愉快。我相信您将和您的同伴经由最有效的工作将贵国传统中令人钦佩和明智的东西从愚蠢的革新中拯救出来。请不要忘记给我写信,信中可介绍您个人的情况,也要谈及中国总体情况。如您所知,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如果我在任何方面能够于您有所帮助,找我时请不要犹豫。
请向梅(光迪)先生转达我非常热情的问候。我和我的妻子祝您旅途愉快。
非常忠实于您的,
欧文·白璧德
1921年6月30日,白璧德致吴宓
按:1920年6月,吴宓在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9月,吴宓升入哈佛研究生院。1921年6月,吴宓获得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导师白璧德致信辞行,并寄予厚望。
吴宓哈佛求学生涯不仅他个人学术的飞跃期,也是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群体的缩影。《吴宓师友书札》巨细靡遗地记录了哈佛中国留学生的求学“黄金时刻”,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学术的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