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如果能发现一个问题就补一个缺口,改变迟早会发生。
再见面时,张子龙看上去没太大变化,还是朴实的穿搭——黑色套头卫衣,脚踩洞洞鞋。他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喝珍珠奶茶,讲起话来略显腼腆。
如果他不说,第一次见他的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2024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企业的“接班人”。
2002年,麻辣王子创始人张玉东进入辣条行业,7年后注册新品牌麻辣王子,多年来公司聚焦一款大单品——麻辣辣条。
3年前,张子龙从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投了600多份简历也没找到心仪的工作,最后,他在父亲张玉东的建议下给麻辣王子投了简历,以品牌专员的身份进入了公司。
前段时间,为了孵化个人IP,他重新招聘了一位编导。对方在他身边坐了一下午,就给张子龙贴上了“炸裂级直男穿搭”“洞洞鞋总裁”等标签。他向记者说出这些标签时,自己也没忍住笑了出来。
《中国企业家》分别在去年夏天和今年春天,两次见到张子龙。
初见面时,他刚升任线上营销负责人不久,因“被瞒亿万家产20年”的爽文人设在社交平台走红。
2023年,“麻辣王子创始人隐瞒儿子亿万家产20年”的话题事件,也让张子龙意外走红,收获了一批粉丝。
看上去,张子龙的经历与电影《抓娃娃》的剧情有相似的地方——富豪穷养娃,孩子长大后才得知真实家境。但张子龙的故事又与前者“为培养接班人假装穷困潦倒”的内核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在2020年之前,麻辣王子因转型而负债经营,张玉东对儿子没有刻意隐瞒家境,当年是真穷。
这次和去年相比,亦有变化——张子龙肩上扛起更沉重的担子,从管理四五人的小团队到如今掌管近百人的大团队,管理的业务体量也大幅攀升。
在回答业务相关问题时,他显得更老练了。视角不再局限于线上营销部门范畴,而会从公司整体战略出发进行考量,想得更多、更远。
一些烦恼也接踵而至。随着消费日趋多元化,张子龙所负责的线上营销部门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学着上一辈,做出一个个艰难的决定。他一度觉得和团队成员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去年,他最大的压力还是能不能管住这群人。如今,他更大的焦虑来自于增长。
根据趋势,公司给张子龙所负责的麻辣王子电商板块定下的2025年目标是实现销售额3亿元。
这成为他最大的压力源。有段时间,他早上一睁眼想到的就是“3亿”。以上种种,正是25岁的他在成为合格接班人的道路上难以回避的现实。而现实越磨砺,他也越坚定。
他不喜欢四处张扬,更不喜欢讲自己对于接班的野心。但当身为公司总经理的妈妈问他是否要接班时,他毫不犹豫给出了肯定答案。
逐渐地,他明确了什么类型的成员适合团队,也努力推动缺失的流程制度确定下来。
他说,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如果能发现一个问题就补一个缺口,改变迟早会发生。
以下是张子龙的自述(有删减):
我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过去的我,可能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领导。
从去年年底开始,围绕精细化运营的目标,我开始着手调整线上业务板块的架构。先重新梳理,划分出多个业务模块,并新增内容营销组。为配合新架构,我必须在某些时候扮演一个“不近人情”的角色。
这并非一个指令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从实操和感性的角度来讲,这太难了。
但是我没有时间再陷入过去的那种感性中,只是总感觉我和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还有人告诉我,他们觉得我很严肃,看上去不太好相处。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事。
一开始我很难过,但后来也慢慢习惯了。我告诉自己,这种难受或许是一个管理者所必须经历的。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才能推动团队的整体进步,如果我连“当坏人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我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好的领头人。
今年,我最大的压力变成了增长。麻辣王子内部在年底会对上一年进行总结,并做新一年规划。去年年底,是我第一次主导整个电商业务的2025年年度规划。
综合考量各类因素后,我初步预估了一个2025年线上销售目标——约2.7亿元,并呈报给总经理,也就是我妈妈。但她最终给我们部门定的目标是3亿元,占整个麻辣王子品牌的销售额近20%。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目标压力有点大,于是第一时间找她反馈。我告诉她,依照当下市场环境分析,线上部分目前的销售能力预估在2.7亿~2.8亿元。
但她驳回了我的想法。她告诉我,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仅基于现有情况和常规推测。
经过深入沟通后,我和她最终达成共识——麻辣王子线下正推进全国化布局,今年也将逐步拓展至此前未涉及的线下渠道,而线下建立的品牌认知有望引导消费者在线上复购,这将对线上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品牌举办的各类活动也可能再次带来流量增长。
接着,围绕3个亿,我和团队先拆解目标,分析线上业务的市场和渠道,找出具有增量潜力的业务,以及能带来增量的具体行动,再将这些行动放大、细化,制定未来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天的工作计划。
在达人分销这块,我们很快就发现了更多的增量。早期,我们的运营模式较为粗放,主要依靠提成激励员工大力开拓达人资源,其实未能有效沉淀和持续维系与达人的关系,导致部分达人资源流失。如今,我们计划重新建立达人档案,筛选出与我们契合度高的达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打破“旧制度”
进入麻辣王子这些年,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你在我身边工作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一直有不同的人过来找我确认工作。按照理想状态,一些事本不应由我处理,但总会因“流程需要”汇到我这里。
例如,每月仓库寄送快递的费用,相关进出库数据均由仓库和财务掌握。然而,他们却要求我签字确认。
我曾问过,找我签字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回答是确认一下,但我并未经手仓库快递寄送的任何数据,根本无法做到有效核对,这种流程本质上是“无效流程”。
就连我妈妈也深受其扰。有一次,我发现她花了近两个小时,审批100多项内容,但其中约一半都无需她亲自过问,她只是坐在那里“无情”地点同意。
我问她,这些东西由你审批的意义是什么?她说就是点个同意,自己并无异议,于是我直接说,这些审批本不应到你那里。这反映出公司审批流程存在诸多问题:审批人过多,导致流程冗长且效率低下;部分审批人并不了解具体业务,可能只是希望通过增加审批环节来分摊责任,最终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
于是,我开始从我部门推进流程管理,去除一些无意义的流程。这是件急不得的事,但效果很明显。
例如,每月我们都会在新市场中挖掘有潜力的“黑马”达人,结合平台资源开展事件营销。1月,我们迅速与当时的热门人物颜安达成合作,从建联到活动执行仅用了一周时间,活动单场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按照公司过去的流程,根本不可能在7天内完成这个任务。
对于接班,内心笃定
在管理方面,我经常会观察妈妈是如何与公司高管相处的,我们也一起面试过部门重要岗位的候选人。我们两人都没什么架子,但与妈妈相比,我在决策时还不够果断,会更感性一些。
与初入公司相比,现在电商部门的大小事项,基本由我做决定。现在不会有做错决策天就塌了的情况,所以我觉得让自己经历一些失败并非坏事。
甚至当与前辈、我妈妈发生争执时,在自己更擅长的领域,我现在会更有勇气坚持自己,不妥协了。
过去设计周边产品时,妈妈和老员工会认为,品牌元素应更突出。其实我理解他们的想法,我们投入大量资源,主要目的是建立品牌认知,虽然目前麻辣王子品牌认知度已超90%,但未来仍需深化品牌差异化。
但有时,我在尽量兼顾突出品牌元素重要性的同时,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而且会反过来尝试说服他们,让他们理解如今的年轻消费者普遍反感说教式宣传,必须用更创新的方式去吸引他们。
如果双方都很有“想法”,不愿妥协,最后我就选择听自己的,因为我相信这是我更擅长的领域。经过这些年在一线的历练,我也更理解创业时的父母了。
前段时间,我偶然翻到父亲的笔记,看到他2014年为公司做的未来规划时,公司全年销售额才两三个亿。
在早期,因为品牌认知度较低,合作方可能认为公司不够高端,一些中高层团队去洽谈项目时常常遭遇拒绝。在销售额不佳时,爸爸他们也没有放弃,依然在坚持打造品牌,坚持不打折、不促销,正是这种坚持为品牌积累了长期价值。
我进入公司时,麻辣王子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期,这些事情我基本没经历过,所以看到他写下的那些文字时,我更理解他们的不容易了。我爸曾对外说,麻辣王子不是内部人接班也可以,很多人都问我是什么感受,我觉得很正常,至少他也没说我没有能力。
2月份,在高层会议上,与其他员工的培养计划类似,妈妈和总经办人员也为我制定一个为期十年的总经理培养规划。该规划明确了从主管到经理、总监,再到总经理等各阶段的培养时间,要求我每半年进行一次进度汇报和述职报告,以此评估我的进步。如果未通过评估,我将继续接受培养,若被认定为不适合,那可能会有不同的安排了。
我知道这个消息时,还是挺开心的,感叹公司终于把我当成一个正经的接班人来培养了。
我不是一个喜欢到处宣扬自己野心的人,但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对接班一事,我的内心是笃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