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头条

    让本地生活更美好

打开APP

大清的丧钟:晚年乾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大清的丧钟:晚年乾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微观国际 2025-05-27

“太上皇容貌气力不甚衰老,但善忘比剧,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朝鲜《正祖实录》)

乾隆晚年的时代,往往被视作东西文明比较的一个关注点,这一时期,法国君主制走向黄昏,大革命山雨欲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通商与贸易的请求被拒。乾隆皇帝早年以精力旺盛与战功卓著著称,晚年健康状况上佳,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也较少,但终究敌不过自然规律,最后几年,种种迹象表明,他深受阿兹海默症(即俗称的老年痴呆)影响,大清帝国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病夫治国”的怪圈。

开篇之处,朝鲜留下的这段史料表明,乾隆皇帝在85岁禅让给儿子嘉庆之后,精神面貌依旧非常不错,但健忘却与日俱增,昨日颁布的命令,今天便记不到,早上计划好要做的事情,到了晚上就全然忘记,而这种健忘,恰是年老力衰与老年痴呆症的典型特征。

这样的案例,在乾隆八旬之后,非常常见。比如,根据清代礼制规定,礼帽分为凉帽、暖帽两种。如果皇帝换了礼帽之后,臣子们要根据皇帝所戴礼帽进行统一更换。在乾隆八十三岁时,从热河返京,天气稍冷,他便换上了暖帽,群臣见状纷纷效仿;过了几日,天气转暖,皇帝又戴回凉帽,大臣们又急忙跟着换帽。乾隆起初不解,询问大臣为何频繁更换礼帽,得到回复稍加思索才恍然大悟,苦笑着自嘲道:“不怪众卿,是朕年老糊涂所致啊。”

同样是这一年,人们明显察觉到太上皇的起居饮食出现异常。早饭刚用完不久,他又传令太监再送早膳,似乎全然不知自己已经用过餐。太监们自然不敢违抗皇命,更无人胆敢直言太上皇的昏聩之态,而乾隆自己也始终未能察觉异样(阿兹海默症患自己是没法察觉的),清廷史观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自然不会把这些昏聩之态写入史书,也不会将其视作病症。但这一切,都被朝鲜使者看在眼里,记录在《正祖实录》之中,并且交由国王预览。

而从事后来看,乾隆宠臣和珅的发家,正是在乾隆生命的最后十年,和珅之所以成为国之巨蠹,这与乾隆的健康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和珅是一个极度圆滑且长袖善舞的人,侍奉乾隆非常尽心尽力,史书记载:高宗(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直到乾隆咳嗽彻底停止,和珅停止服侍。作为耄耋之年且时常健忘的老人,乾隆一方面对和珅所作所为会选择性忽视或遗忘,另一方面,和珅毕恭毕敬的态度,也极易让乾隆产生恋爱与恻隐之心,和珅就此成为了乾隆晚年的心腹,肚中的蛔虫。因此,和珅的中饱私囊之举,只要乾隆还在世,就不会受到追究。

大清的丧钟:晚年乾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个案例:一天,嘉庆帝与乾隆的宠臣和珅同时求见太上皇汇报公务。入殿后,只见乾隆背北面南而坐。二人跪候多时,却见太上皇始终闭目不语,仿佛睡着一般;只听得他口中念念有词,絮叨不休。嘉庆侧耳细听却一字不解。忽见乾隆睁眼,目光如电喝问:"其人何姓名?"和珅急忙叩首应答:"高天德、苟文明(这两人皆是叛乱的白莲教首领)。"太上皇听罢又闭目诵咒,随后挥手示意退下,始终未发一言。这一幕令嘉庆帝惊骇莫名,只得悻悻退出,这次军国大事的汇报,就此结束。

几天后,嘉庆皇帝秘密召和珅询问:"前日父皇闭目所念何语?你所答六字又有何玄机?"和珅躬身笑道:"太上皇诵的是西域密咒,施此咒可令千里之外仇敌暴毙横死。奴才闻咒便知是在咒白莲教匪,故以匪首姓名应对。"嘉庆帝闻言暗惊,更加忌惮和珅的能力和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宠信,登基没有多久之后,便查抄和珅家产,并且逼其自尽。

要知道,乾隆皇帝早年的时候东征西讨,虽说劳民伤财,但也多次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开疆拓土那是不可否认,号称“十全老人”,如果放在当年,乾隆应该是和众臣共同运筹帷幄,商量退敌之事。但到了现在,居然连汇报的机会都不给自己的亲儿子,幻想着念几句咒语,便可消弭刀兵,当年南征北战之举,被他完全抛在脑后。有一说一,乾隆在暮年之际,确实主动禅位给了嘉庆帝,但以垂垂老朽的身份,干预国政的这些年,依旧给大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军国大事时不时要由一个健忘老人经手,折腾与耽搁,自然就成为了常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无论对乾隆皇帝的评价如何,都不可否认,他在暮年之前,是一个精力充沛且大有作为的君主。年轻时的乾隆,大脑如同明镜般清晰,读书过目不忘,处事条理分明,甚至精通满、汉、蒙、藏等多种民族语言。他能随时从记忆中的二十四史、皇祖皇考遗训、大臣奏议中调取资料,迅速整合、比对、加工、提炼,在第一时间得出准确而高明的决断。

且由于母亲的遗传和生活习惯良好,乾隆的身体素质一直非常出色,弓马娴熟。乾隆八年东巡期间,曾于狩猎时拉开九力强弓(清代弓力分十二等,八力以上皆属硬弓),即使年过六旬,依旧能拉开准硬弓,七十五岁之际,依旧能参与狩猎,还用鸟铳打死了一只老虎,借此以激励满洲贵族。根据朝鲜使臣的表述,乾隆七十九岁高龄之际,气色看起来,依旧和年轻时差不多。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乾隆终其一生虽日理万机,却从未罹患重疾。

大清的丧钟:晚年乾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接触老人多的,就会发现,越是年轻的时候成就斐然,事业有位,老了越容易固执己见,尤其是精力与判断力衰退之际。乾隆年轻时,对西洋的舶来品非常喜爱,时常在宫中把玩西洋钟表与玩具,也时常与传教士往来,但同时,对西洋文化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这点与他的祖父康熙一脉相承,康熙曾言:海外诸邦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今国家承平日久,尤须居安思危。

而等到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提出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和进行深入贸易往来这些请求的时候,乾隆已经是82岁高龄,固执且判断力开始下降,要一位耄耋老人去理解闻所未闻的资本流通与通商贸易,可谓难比登天。便留下了一封给英王傲慢的回信转交使臣,马戛尔尼使团悻悻而退,带着与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大相径庭的所见所闻,回到了欧洲。

大清的丧钟:晚年乾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纵观全人类历史,大自然的变化与关键人物的身体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文明的走向,过去的人或许对一些疾病的认知存在偏差,无法准确无误地记下病因。但从记载与蛛丝马迹中,后人可或多或少推断出病因。“病夫治国”乃是政治史上不可避免的怪圈。可别忘了,与那些荒淫无度、疾病缠身的上位者相比,乾隆无论从自律还是生活状态上来说,都堪称佼佼者了,甚至还能够选择急流勇退。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受到阿兹海默症的困扰,病痛带来的连锁反应,在不经意间,敲响了大清的丧钟。

特别声明:本文及配图均为用户上传或者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平台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平台处理。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来源:https://info.51.ca/articles/1429827?wyacs=info-article-list
更多阅读


+8
Like
Share
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