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14日至15日期间,中国短剧平台正以迅猛之势进军日本市场,这股趋势预示着中式本土剧可能成为未来日本娱乐消费的新潮流 [2]。 随着国内短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而文化相近、付费习惯良好的日本,无疑成为了理想的“掘金地” [2, 8]。
市场概况:蓝海市场潜力巨大
尽管入局者众多,但日本短剧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2]。用户规模预估在400万至500万之间,2025年本土自制剧的产量约为300至500部 [2]。 市场调查公司预测,到2026年,日本竖屏微短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亿美元(约70亿人民币) [2]。
平台动态:中资企业积极布局
多家中国头部短剧平台已在日本展开积极布局。字节跳动(ByteDance)在日本上线了付费短剧应用PikoShow,CMC资本(CMC Capital)与大崎洋联合推出了短剧平台Helo,慈文传媒(Ciwen Media)与中文在线(China Literature)旗下的UniReel展开试点合作,昆仑万维(Kunlun Tech)旗下的DramaWave也在日本开展自制剧制作 [2]。
不仅如此,日本本土企业也纷纷入场。吉本兴业(Yoshimoto Kogyo)于去年12月推出了主打竖屏短剧的平台FANY:D,emole公司推出了以3分钟以下横屏短剧为主的BUMP应用,gokko5club则以社交媒体为载体,专注于品牌商业化定制内容 [2]。 据相关人士透露,未来几个月内,预计还将有更多日本本土公司成立自己的短剧平台 [2]。
“中式”与“日式”:本土化策略之争
目前,日本短剧自制领域存在着“中式”与“日式”两大流派 [2]。前者坚信复制国内爆款模式即可成功,坚持以国内标准要求日本制作团队,主要精力放在与日方沟通中国短剧模式的优势上 [2]。后者则立足本土,希望制作更贴近日本人喜好、逻辑更强、节奏更像日剧的精品短剧,以打开市场 [2]。
和雅文化(Waya Culture)等头部承制公司正在筹备短剧基地,以实现短剧的落地化、规模化生产 [2]。部分平台采取高举高打战略,邀请日本明星山本裕典出演BL(Boys' Love)短剧。 也有平台瞄准全球市场,希望通过优质短剧帮助日本IP扩大全球影响力 [2]。
付费习惯:日本市场的独特优势
与国内短剧付费市场萎缩、免费短剧转向B端生意不同,日本用户更倾向于为优质内容付费 [2]。 多数日本付费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是30岁以上的女性,以家庭主妇为主 [2]。 娱乐资本论(Ent Cap)的采访显示,日本用户不愿意花时间看广告,付费习惯良好,这为短剧平台提供了盈利空间 [2]。
挑战与机遇:弯路不可避免?
尽管前景光明,但中国短剧在日本的发展也可能面临挑战。中国短剧走过的弯路,或许日本短剧也难以避免 [2]。 如何在内容上更好地贴合日本文化,避免水土不服,将是所有入局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7]。
专业人士观点:中日合作是趋势
一家日本短剧平台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从2024年初就开始为进入日本市场做准备,仅靠现有视频,最多时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3500万日元左右,并预计3年后市场规模将发展到1500亿日元 [4]。
《周刊现代》指出,虽然日本本土有自己的短剧市场,但规模相对较小,且风格偏向“小清新” [4]。 随着中国短剧的流行,中日合作将成为趋势。例如,gokko5club已开始与中国企业合作,由中方提供原创故事,在日本本土进行拍摄 [4]。
总体而言,中国短剧平台进军日本市场是大势所趋。 凭借中国在短剧制作和商业模式上的领先优势,以及对日本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本土化策略的不断调整,中式短剧有望在日本娱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