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人民医院(People's Hospital)副院长赵翔宇(Zhao Xiangyu)意外走红网络,引发了关于医疗行业人才评价标准的广泛讨论 [2, 3, 4]。这位头顶“教授”、“博导”、“副院长”等光环的医学精英,却因“零临床经验”、“实验室安全漏洞”等问题,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3, 4]。
事件的起因是赵翔宇副院长的一张工作照在网上流传 [3, 4]。照片中,她身处实验室,却未按规范佩戴口罩和护目镜,仅戴着手套进行操作 [3, 4]。这一行为引发了众多理工科学生的质疑,认为其违反了基本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3, 4]。有网友调侃称:“这安全意识,怕是连实验室入门考试都过不了!”[4]
与此同时,赵翔宇的履历也引发了争议 [2, 4]。尽管拥有主治医师资格,但有网友指出,无法查到她任何临床经验 [2, 4]。这与她所担任的副院长职务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零临床经验”能否胜任医院领导岗位的质疑 [2, 4]。
面对质疑,赵翔宇副院长似乎采取了删除个人履历的做法,但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好奇和猜测 [2]。目前,她的出生年份和毕业院校等信息已无法在网上查到 [2]。
尽管赵翔宇的临床经验备受争议,但她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却不容忽视 [3, 4]。据悉,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50篇科学引文索引(SCI)文章,并拥有5项授权发明专利 [3, 4]。她还曾获得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拔尖个人等荣誉,其研究成果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4]。
然而,在医学界,临床经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2, 4]。有网友犀利地指出:“论文写得天花乱坠,上了手术台手抖得像筛子,这谁顶得住?”[4] 还有人质疑,如今当副院长,难道“颜值比经验重要?”[4]
事实上,这并非近期首起引发争议的医学界事件 [3]。此前,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4+4”试点班、“董小姐事件”等已引发了公众对于医学教育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关注 [3, 5, 7]。在“4+4”模式下,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可以直接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7]。但这种模式也引发了对于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担忧 [7]。
针对此次事件,有评论指出,医疗行业关乎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虚假 [3]。医生的价值最终应回归到治病救人,而非仅仅是论文数量或颜值高低 [3]。也有人呼吁,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才评价体系,既要重视科研能力,也要强调临床实践 [2]。
截至2025年5月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