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有多高?”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资深电影人、产业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潜力与挑战。
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关键通道上,而“走出去”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发展路径。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华语影史国产片票房前20名中,有19部实现了海外发行,这显示出中国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日益提升[1][2]。
2025年春节档成为华语片海外发行新的里程碑。今年春节档6部主力影片中,有4部进行了海外发行。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Nezha: Birth of the Demon Child)在18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仅北美票房就突破2000万美元,全球海外票房累计超过6100万美元,创造近20年来华语片海外发行最佳成绩[1][2]。据悉,《哪吒之魔童闹海》还计划推出英文版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2]。
业内嘉宾普遍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高度取决于两大核心因素:一是中国影人的创作和创新能力,二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热忱追捧。有嘉宾表示,“中国影人的创作能力有多强,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就有多高;观众对好内容的热情有多高,中国市场就能走得多远。”[2]
除了内容创新和观众热情外,政策扶持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被定为“中国电影消费年”,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一系列惠民观影活动,总计投入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用于观影补贴,并联合航空公司推出里程兑换等福利措施。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消费活力,也助推了“五一档”等重点档期的新片上映潮,为影院带来更多客流[3]。
据猫眼(Maoyan)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中国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实时)已突破253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国内市场依然充满活力[4]。IMAX中国调查也显示,中国愿意走进影院观看新片的观众占比达到78%,位居全球首位,这为行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5]。
展望未来,与会专家认为,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常态。从精品内容打造到人才培养、技术升级,再到深度融合文旅等新业态,中国影视产业正迎来全方位升级机遇。“让每一帧光影都不被辜负”,成为业内共识,也预示着中国大银幕背后的巨大潜能尚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