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中国医疗系统正面临着多重挑战,引发了公众对于就医信心的担忧。近期,有关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4+4”培养模式的争议,以及其他医疗领域的问题,使得“中国人还敢去医院吗?”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4+4”模式争议:制度漏洞还是人才创新?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的“4+4”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本意在于招收多学科背景的优秀本科生,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 [11]。然而,近期有实名举报事件牵涉到通过此项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医生,引发了公众对该模式的广泛讨论 [6]。
该模式允许非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医学课程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与传统的“5+3”(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或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培养模式有所不同 [10]。 质疑者认为,这种模式可能降低了医学教育的门槛,缩短了临床经验积累的时间,从而影响医疗质量 [6]。
根据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4+4”试点班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门槛逐渐降低。从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扩展到前100名,同时在2023年增加了U.S.NEWS排名前20名的文理学院 [10]。同时,自2020年起,“4+4”试点班还取消了对绩点的硬性要求 [10]。
支持者则认为,“4+4”模式借鉴了美国等国家的医学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背景的医学人才。 协和“4+4”试点班的招生文理兼收,生源来自国内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院校 [10]。
医疗反腐与就医环境:重塑信任之路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强医疗反腐力度,以期净化医疗环境,重塑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 [12]。 国家医保局(National Healthcare Security Administration)于2025年初召开了全国医疗保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治理 [12]。
此外,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就医难的问题,各地也出台了多项举措。 一些地方开始探索“陪诊师”等新兴职业,为老年人提供就医陪同、代取药品等服务 [4, 7]。 上海等地也出台了相关试点方案,规范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 [4, 7]。
“先医后付”:便民措施与风险防范
为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先诊疗后付费”的模式 [2]。 这种模式旨在减少缴费结算环节、取消住院押金,解决患者多次结算付费、排队时间长、垫资压力大等问题 [2]。
然而,“先医后付”也给医院带来一定的资金风险。 有专家指出,患者欠费将给医院造成生存和发展压力,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异地就医患者较多,欠费追讨难度大 [3]。 因此,在推广“先医后付”的同时,需要配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 [2]。
展望
中国医疗系统正处于变革时期。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塑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化医疗改革、加强行业监管、完善便民措施等方式,中国医疗系统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