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www.taipeitimes.com
2025年5月2日, 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Lai Ching-te)向台湾各产业保证,在与美国(US)正在进行的关税谈判中,不会有任何产业被牺牲[3, 5]。他承诺会捍卫台湾的利益,并为产业发展保留空间[3, 5]。
赖清德是在新北市(New Taipei City)与企业领袖会面时发表上述讲话的,他强调,他的政府正以严谨的态度处理此事[3]。赖清德表示,台湾150万至160万家中小微企业的利益仍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因为它们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3, 5]。这些企业雇佣了超过900万人[3]。
新北市市长侯友宜(Hou Yu-ih)在会议上呼吁提高政府透明度,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并促进政策制定者与产业代表之间的直接对话[3, 5]。对此,赖清德保证,即使在人工智能(AI)和数据中心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台湾的电力供应到2032年都将保持稳定[3, 5]。他还强调,政府将继续扩大风能、太阳能、水力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3].
赖清德指出,与美国的首轮关税谈判已经举行,进一步谈判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3, 5]。他还表示,政府已将出口供应链救济计划从新台币880亿元增加到930亿元(约合28.7亿美元至30亿美元)[3].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下调了全球经济预测,部分原因是美国政策的变化,但赖清德强调,台湾自身的经济前景已经改善,从2.7%提高到2.9%,这反映了对台湾经济韧性的信心[3, 5]。他指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份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台湾经济今年将增长2.9%,比去年10月的预测高出0.2个百分点[3].
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经贸文化协会秘书长邓岱贤批评赖清德主张产业“脱中入北”,他认为这样的路线违反经济自然法则,是不切实际的政治口号[9]。邓岱贤强调,中国大陆地缘接近、文化相通,是台湾最重要的经贸伙伴,民进党若一味排斥对陆关系,将重创台湾经济,让民生陷入动荡[9]。
此外,赖清德在5月2日还会见了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的代表团,并表示台湾已提出深化台美经贸关系的路径图,共同目标为降低双边所有关税,盼透过采购美国能源、农产品以及其他工业产品,减少贸易失衡[4, 18]。同时,台湾也将扩大在美国各州的投资,用“台湾加1”,也就是“台湾加美国”经贸策略,打造非红色供应链,创造双赢[4, 18]。
然而,台湾民众党(TPP)主席黄国昌批评赖清德提议允许美国农产品免关税进口,警告这可能会摧毁台湾的农业部门[6]。前经济部长尹启铭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认为,台湾对美国出口的激增,特别是在信息技术(IT)领域,可能预示着产业转移[6]。
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对台湾进口商品加征32%关税,赖清德政府表示不会采取报复性关税,而是将推动两岸“脱钩断链”作为与美国谈判的筹码[8]。此举引发岛内舆论的批评,民众认为赖清德政府对关税战毫无准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