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一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正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加速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在深圳(Shenzhen)、广州(Guangzhou)、香港(Hong Kong)等城市,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布局,高端科研人才加速汇聚,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制度创新与开放合作,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力[1]。
香港特区自2022年底发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Hong Ko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lueprint)以来,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Hetao Shenzhen-Hong K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Zone)的深圳园区已集聚超过440家科技企业、1.5万名科研人员,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生根[4]。今年下半年,香港园区也将迎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的首批支柱企业进驻,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式突破[4]。
全国政协委员庄紫祥指出,河套合作区凭借多所世界百强高校的研发平台和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超级实验室集群”,展现出对全球科创资源的强大吸引力[4]。
四月的香港,“第三届香港国际创科展”(3rd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Exhibition)、“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暨2025香江诺贝论坛”(2nd Hong Kong World Youth Science Conference & 2025 Xiangjiang Nobel Forum)、“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Asia-Pacific Summit)、“香港Web3嘉年华”(Hong Kong Web3 Carnival)等重磅活动接连举行,全方位展示了湾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领先实力与独特优势[4]。
以美时医疗(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dical,简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dical)的婴幼儿专用超导磁共振仪器为例,该产品由其在香港新界大埔医疗用品制造中心组装后发往海外市场,通过国际窗口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新质生产力在制造业中体现为研发具原创性和全球性的技术,通过香港这一国际窗口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美时医疗创始人马启元表示[4]。
与此同时,大湾区各地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广州举办的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Greater Bay Area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ference),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与技术经理人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搭建桥梁。“粤鄂同行,新质共赢”主题活动促进了广东(Guangdong)与湖北(Hubei)两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成果转化方面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路径,实现互利共赢[5]。
记者调研发现,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中,工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不仅推动了技术研发,还促进了产业升级。例如福建省锐丰源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黑科技应用,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智造的转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新质生产力提供范例[3]。
业内专家认为,在政策支持、人才集聚和开放合作三重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从人工智能技术前沿研发到技术经理人推动产业应用,从资源整合到生态环境营造,大湾区正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极[5]。未来,这一地区有望成为引领全球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地,不断释放出澎湃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