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澳情报局)2025年5月2日讯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Australia)的国际教育领域,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群体,在求学目的、经济来源以及毕业后的去留选择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澳洲的教育产业结构,也反映出两国留学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不同规划。
留学生结构变化:中国学生稳居首位,印度学生增长迅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在澳洲的国际学生总数已攀升至853,045人。其中,中国学生以189,282人稳居第一,但以印度学生为代表的南亚学生数量激增,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023-24财年,国际学生在澳消费总额高达510亿澳元,其中学费收入为206亿澳元,生活开支为302亿澳元。中国学生贡献了122亿澳元,占比最大,且比例保持稳定(2005年占22%,2024年为24%)。
“教育出口”与“教育移民”:两种不同的留学模式
有报告指出,澳洲国际教育正面临着来自南亚国家的“教育移民流”(Education immigration flow),而非传统意义上以中国学生为代表的“教育出口流”(Education export flow)。2022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南亚和非洲学生在择校时,最看重的因素是工作机会、学费成本、打工机会以及永久居留通道,而教育质量并非主要考量。相比之下,中国学生更看重安全、教学质量以及院校排名。
全球教育服务机构(IDP)在2023年的《新兴未来》(Emerging Futures)报告中指出,52%的留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最关注“毕业后工作机会”,43%关注“移民路径”。南亚学生普遍依靠在澳洲工作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以及寄钱回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只有约20%的中国学生在澳打工,大多数依靠中国家庭的资金完成学业。
中国留学生:带钱来,追求更高教育质量
对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而言,留学澳洲的主要目的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升自身学历背景。他们通常来自经济条件相对优渥的家庭,能够承担较高的留学费用,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澳洲的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 universities),专注于学业,毕业后回国发展。这种模式符合传统的“教育出口”定义,即学生带着资金来到澳洲,完成学业后返回本国,为澳洲经济做出贡献。
印度留学生:留下拿钱,寻求就业和移民机会
与中国留学生不同,许多印度留学生将留学澳洲视为实现就业和移民的途径。他们更看重毕业后的工作机会和移民政策,倾向于选择学费较低的课程,并通过在澳洲打工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毕业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留在澳洲工作,甚至申请永久居留权。这种模式更像是“教育移民”,即学生通过留学获得在澳洲长期居留和工作的机会。
专家观点:澳洲教育产业面临结构性转变
副教授(Salvatore Babones)指出,大量国际学生靠在澳洲打工缴学费,甚至在被剥削的条件下超时工作,违反签证规定。疫情期间,当教学转为线上时,南亚学生由于失去在澳工作机会,入学人数骤减,这也印证了南亚国家难以仅靠家庭资金维持大规模留学输出。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学生签证更像是变相的工作签证。
未来趋势:澳洲或将收紧政策,“教育出口”面临挑战
有分析指出,如果澳洲政府试图重新“让教育变得纯粹”,进一步收紧工作权利和移民路径,并提高留学门槛(例如提高学签证申请费),那么南亚学生的规模可能会大幅减少。当然,澳洲本土雇主仍然需要廉价劳动力来从事本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因此,澳洲的国际教育政策未来走向,将直接影响不同国籍留学生的求学和就业选择。
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最新的《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留学生回国数量同比增长了20%,是2018年的两倍。尽管海归身份在求职中仍具备一定优势,但留学生也面临着求职竞争激烈和薪资待遇不高等挑战。因此,在留学规划过程中,留学生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兴趣、职业目标和家庭经济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结语
中国和印度留学生在澳洲的不同选择,反映出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环境以及留学目的的差异。在未来,随着澳洲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留学趋势或将发生新的变化。对于留学生个体而言,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