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news.cctv.com
(香港,2025年5月11日)——在新华社的报道中,香港湾仔一间小小的展室内,数十件绘画和手工作品在和煦的阳光下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艺术展——《恩典之路》(The Path of Grace),展览的主人公是卵巢癌患者叶颖瑜(Ivy Ip) [2, 3, 4]。在香港癌症基金会(Hong Kong Cancer Fund)的帮助下,本次展览回顾了叶颖瑜以艺术创作表达生命感悟、疗愈身心的抗癌旅程,短短一周便吸引了数百人前来参观 [2, 3, 4]。
即将迎来46岁生日的叶颖瑜在展览海报上写道:“或许我的作品只是平凡之作,难与美术馆的大师相比;但这些作品陪伴我度过这几年患病的岁月,并透过创作将经历转化到色彩当中,疗愈治疗中的负面情绪。” [2, 3, 4]
2021年,叶颖瑜被诊断出卵巢癌四期,手术、化疗、复发、耐药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2, 3, 4]。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艺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的生命。在香港癌症基金会的艺术疗愈室里,她重拾画笔,将内心的恐惧、无助与希望融入到创作中 [2, 3, 4]。
展览中,《自在的我》(Be Myself)这幅自画像是叶颖瑜在参与“美丽在望”(Looking Beautiful)艺术疗愈小组时创作的 [2, 3, 4]。画中蓝天如洗,青草如茵,传递出主人公自在与从容的人生态度 [2, 3, 4]。
“春、夏、秋、冬”系列油画是叶颖瑜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 [2, 3, 4]。这四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她与先生旅行时的美好回忆,也映射出她抗癌路上的心路历程:《秋》(Autumn)中,落叶纷飞间一顶毛线帽随风飘远,露出她光洁的头皮;《冬》(Winter)的留白处藏着未竟的旅行梦 [2, 3, 4]。
两个多月前,叶颖瑜从未想过自己会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展 [2, 3, 4]。如今,站在展览前,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2, 3, 4]。自画像送给自己,感谢卡送给关爱自己的医护人员,挥春祝福送给朋友们,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恩 [2, 3, 4]。
现代艺术疗愈兴起于20世纪中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在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3, 4]。绘画、音乐等艺术疗愈方式作为心理社会支持的有效手段,也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癌症控制指南中得到了明确 [2, 3, 4]。
艺术治疗师陈传雅(Tristan Chan)在英国完成了艺术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回到香港后,她在香港癌症基金会服务中心(Hong Kong Cancer Fund Service Centre)工作,为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癌症患者提供支持 [7]。她开始提供艺术治疗工作坊和团体,并意识到一些患者的特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7]。
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研究表明,电子艺术疗法可以用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情绪健康 [11]。临床肿瘤学专家黄丽珊(Wong Lai-san)表示,虽然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0%,但研究表明,超过30%的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开始经历包括焦虑和抑郁在内的情绪动荡 [11]。
或许,艺术疗愈的意义就在于此——在病理报告与CT影像之外,提供另一种“诊断书”:一幅画、一首诗,或是一件被赋予意义的艺术品。生与死的博弈化作色彩的对话,每个患者都是自己生命的策展人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