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头条

    让本地生活更美好

打开APP

美国开始研究这款来自中国的玩具,引发全球狂热,能抵御关税风暴!

美国开始研究这款来自中国的玩具,引发全球狂热,能抵御关税风暴! 哈罗多伦多 2025-05-18
美国开始研究这款来自中国的玩具,引发全球狂热,能抵御关税风暴!

据CNN报道,娜奥米·林最钟爱的高端配饰风靡一时,令人欲罢不能,并且在关税风暴中表现出惊人的“抗打击”能力。

不,它不是Manolo高跟鞋或Prada的最新单品——而是一只长相像小妖精的毛绒玩具。

它是Labubu——一种手掌大小的北欧小精灵,眼睛明亮、牙齿锋利、脸上带着调皮的笑容。林是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名医学生,拥有几十只Labubu,其中一只还挂在她的香奈儿包上,穿着精致的粗花呢套装、配着头带和一个迷你“Chanel”小包。

而林并不是唯一被Labubu“丑萌”魅力吸引的人。

一只挂着迷你“Chanel”包的Labubu玩偶正挂在医学生林的香奈儿手提包上。(图Naomi Lin via CNN)

Labubu的可爱在于它们毛绒绒的质感、迷你的体型以及各种可爱的服装——比如万圣节的南瓜装,或者一条牛仔背带裤。但它们的眼神充满怒意,咧嘴露出参差不齐的利齿,目不转睛地盯着人——若在半夜撞见,一定令人毛骨悚然。

这种既调皮又可爱的毛绒玩偶在Z世代乃至更年长人群中引发了全球狂热,常常被挂在手提包、背包或裤腰上。人们争相涌向商场,为了购买Labubu及其伙伴们——这些最早在2015年的《The Monsters》系列童书中出现的小怪兽——愿意等待数小时。这些玩偶被装在“盲盒”中出售,也就是说买家在打开盒子前并不知道会得到哪一个角色。

这些毛绒玩偶由中国玩具公司泡泡玛特(Pop Mart)发行,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和海外的增长都势如破竹:2024年,Labubu为泡泡玛特贡献了30亿元人民币(约合4.1亿美元)的收入,在其总营收130.4亿元(约合18亿美元)中占据重要份额。尽管美国消费者情绪低迷、中美贸易战形势混乱,但Labubu及其它系列玩偶却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增长势头丝毫未减。

而更令人瞩目的,是泡泡玛特营收的增长速度。2024年,泡泡玛特在中国以外地区的收入暴涨了375.2%,达到了50.7亿元人民币(约合7.03亿美元)。花旗银行的研究估计,仅在美国,泡泡玛特去年的营收增长就高达895%至900%。在线下,从洛杉矶到巴黎再到曼谷,泡泡玛特的实体门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尤其是每逢新品发布。

泡泡玛特的增长也得益于众多其他角色的加入——包括Baby Molly、Crybaby、Dimoo、Pucky等,官网上列出的角色超过30种。

如果你足够幸运买到Labubu,一个可能要价高达85美元。而在转售平台StockX上,这些玩偶的价格甚至被炒到数百美元。

而粉丝们愿意为它们大手笔消费。林曾为了买到一只名叫Zimomo、22英寸长、带着尖刺尾巴的Labubu,花了好几百美元,并在TikTok直播中花费数小时。

“它的需求量很高,所以它的定位就如同奢侈品,”林说。

林表示,她会从AliExpress给Labubu订购衣服,或者让她妹妹手工钩织。(图Naomi Lin via CNN)

这份痴迷从何而来?

林并不是家中唯一迷上泡泡玛特的人。她的父亲曾在台湾旅游时给她和妹妹买了第一只Labubu,而如今,他在自己的行李箱上也挂着一只Crybaby毛绒玩偶。

泡泡玛特的爆发式增长折射出美国人长期以来对亚洲“可爱文化”的偏爱(还记得Hello Kitty吗?),普林斯顿大学的英语教授安妮·程(Anne Cheng)告诉CNN。尽管美国呼吁“购买本土产品”,并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间充斥着反亚裔情绪,但这些玩偶的成长轨迹依旧强劲。

程指出,美国社会中一直存在一种矛盾——亚洲人常遭受刻板印象与歧视,但当亚洲文化产物被包装成“小盒子”、“小玩意”这类容易消费的形式时,它们就变得“可接受”了。

这些小妖精、娃娃和钥匙链状的生物,也让人们得以一窥“更平价的奢华”。明星也在推动它们成为“地位象征”: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曾在接受《名利场》采访时透露,她在2024年初开始迷上盲盒,甚至“把所有钱都花光了”,为了收集玩偶在世界各地泡泡玛特门店间穿梭。而蕾哈娜也拥有一只Labubu。

某些Labubu系列也确实令人回想起以往的收藏热潮。不过相比于奢华手袋或名表,这类均价在20到40美元之间的玩具显然亲民得多——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正渴望“可负担的满足感”。

“人们正在寻找一点‘快感’,寻找任何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在纽约工作的美食编辑Ali Domrongchai表示。她去年刚收到一只Labubu作为礼物。

盲盒并不是新鲜事物。从棒球卡到电子游戏,“未知惊喜”一直是制造热潮的关键。而这些玩具收藏迷们的狂热,也让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豆豆娃”热,或者小时候拆开麦当劳开心乐园餐时的激动感。

CNN采访的消费者们都将打开盲盒的那一刻形容为一种“赌徒式的快感”。中国政府在2023年对此表示担忧,并出台法规:禁止8岁以下儿童购买盲盒,8岁以上需在监护人同意下才能购买。

“它激发了人们收藏的欲望,于是你就会一直买下去,”程说。

Labubu能抵御经济衰退吗?

像大多数玩具行业一样,泡泡玛特几乎肯定会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本月,中美达成了一项90天的协议,美国将对大多数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145%下调至30%,中国也将报复性关税从125%降至10%。

在泡泡玛特官网的FAQ页面中,公司表示将承担由于关税产生的费用,“顾客无需支付额外的清关费用”。但在今年4月发布的最新Labubu系列——一套扎染风格的粉彩Labubu——价格为27.99美元,比上一系列贵了6美元。

CNN已联系泡泡玛特,了解其将如何承担关税费用的更多细节。

花旗银行预测,泡泡玛特将加速供应链多元化、提高其在美国市场的产品售价,或优先拓展其他国家市场。与此同时,泡泡玛特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自年初以来表现优于腾讯和阿里巴巴。

有热度的地方,就有仿品

对于无法购买到正版Labubu的人来说,市面上也有山寨版——通常被称为“lafufu”或“fauxbubu”。但这些仿品往往毛质粗糙,笑容也略显怪异。

(图为假Labubu玩偶,也叫Lafufu。照片由Naomi Lin提供,经CNN Newsource授权使用)

而且盲盒并非泡泡玛特独有。在东亚文化中,“可爱又小巧”的商品由来已久。像名创优品(Miniso)和大创(Daiso)这样的亚洲连锁折扣商店在美国开设了数百家门店,也销售许多广受欢迎的盲盒玩具,价格不到5美元。而随着市场不断扩大,花旗分析师也警告称,中国国内可能会出现更多竞争者。

值得一提的是,林的Labubu穿的“Chanel”并不是真品,它的衣服是从AliExpress上淘来的,这是许多Labubu爱好者的“宝藏资源”。

身为纽约美食编辑的Domrongchai也非常关注这股潮流:她80多岁的姨婆们也在LV手袋上挂着Labubu。而去年去泰国探亲时,她还陪表弟几乎跑遍曼谷所有的商场,只为找一只Labubu。

但始终无果,而对泰国来说,40美元买一个玩具的确是一笔“惊人的开销”。

即便有人至今未被Labubu那邪魅一笑所“俘获”,但随着粉丝群体不断壮大,也总有人在努力“拉人入坑”。

当CNN的一名记者——一位自称喜爱三丽鸥和米菲兔的粉丝——表示自己觉得这些小怪兽“看起来更像吓人而不是可爱”时,Domrongchai立刻鼓励她:“它们并不吓人啦,它们是些傻乎乎的小家伙。你需要花点时间跟它们相处相处。”

过往热门:
加拿大轮胎买下Hudson's bay
她持加拿大护照被美国拒绝入境!离谱
加国夫妇买加航商务仓后的离奇遭遇
喜中8000万的亚裔露面
枫叶卡丢失的糟糕经历都在这里了
加拿大全民免费看牙开放18-64岁申请
卡尼危机内阁亮相 移民部长换人

特别声明:本文及配图均为用户上传或者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平台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平台处理。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XzbRYUiKQWH-NgnXmF3VA
更多阅读


Like
Share
Follow
+